近日在随市交通委赴房山调研本市首个无桩公共自行车项目运行情况后,门头沟区相关负责人这么表示。有桩车的无桩化升级方案还引得通州区有关方面已来房山多次考察并较为满意。市交通委方面则提示无桩公共自行车项目若进军其他区,须提前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
京报网讯“门头沟现在没有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企业也不愿进入,这确实是引入无桩公共自行车的契机。”近日在随市交通委赴房山调研本市首个无桩公共自行车项目运行情况后,门头沟区相关负责人这么表示。有桩车的无桩化升级方案还引得通州区有关方面已来房山多次考察并较为满意。市交通委方面则提示无桩公共自行车项目若进军其他区,须提前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
公共自行车“无桩化”变局引起了本市有关部门关注,市交通委租赁处、技术中心、运行监测调度中心与西城、通州和门头沟区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等集体调研了本市首个无桩公共自行车项目。在房山公安交通办公大厅外的无桩公共自行车站点,市交通委租赁处刘向飞副处长在试骑后,亲自验证了电子围栏的精度,超出围栏五六米,确实就无法还车了。“这证明电子围栏只要配合超出围栏就强制不能还车的系统,其实还是能很好发挥作用的。这对于共享单车电子围栏系统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刘向飞说。
记者了解到,房山公共自行车是途自在科技公司基于电子围栏和GPS导航技术而研制,用户不把车停进围栏就无法结束行程,会每天持续收费10元,因此用户的使用遵从度非常高。此前备受诟病的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由于各企业并未针对电子围栏推出配套罚则和不能还车的强制措施,使得电子围栏并未“治好”共享单车随地乱放的痼疾。
“今年通州新增了1万辆有桩公共自行车,使得总数达到了3万辆,这一数字也在全市各区居首。”与会的通州公共自行车公司副总经理刘刚介绍,“按照我们的规划,明年通州将不再新增有桩公共自行车了。目前我们的初步设想,可以通过有桩公共自行车、无桩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等多种方式,使得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能得到多重保障。”不过他也强调,如果在通州试点推出无桩公共自行车,预计初期首批投入量不会特别大。同时,由于公共自行车涉及财政资金的使用,这还需要经过招标、采购等一系列正式手续。
门头沟户籍居民和流动人口都加起来也不过30余万人,这还没有昌平天通苑的人口多,再加上门头沟山区多地势起伏较大,距离市区也相对较远,因此共享单车企业普遍觉得来这里不赚钱,基本没有介入。不过门头沟城管局法制科科长陈峰也介绍,此前没有共享单车企业介入,也没有发展过公共自行车,其实倒是给了门头沟区一个轻装上阵的机会。“按我们的城区人口计算,初步估计如果引入无桩公共自行车,大概3000余辆就能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了。”陈峰说。
市交通委多位负责人则提醒,虽然无桩公共自行车项目兼顾了城市管理秩序和百姓方便使用的两方面需求,但如果进军其他郊区甚至城区,还要防止水土不服,制定个性化的属地实施方案。例如通州早晚高峰时地铁周边站点存取车压力会骤然增大,电子围栏面积一定要科学规划,以免市民扎堆还车,却出现因围栏内车辆数量饱和无法还车的情况。
房山区在推出无桩公共自行车后,近期共享单车数量明显减少了。对此业内人士看好无桩公共自行车的发展,认为其将在方便使用与有序管理方面正接近平衡点,而这或许会成为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剧情”发展的反转拐点。
途自在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其已经推出了有桩公共自行车的无桩化改造和平滑升级方案,只需去掉原有地面栏架,在车身加装一个智能锁,同时确定电子围栏位置,再接入无桩车管理平台即可。在不换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已有投资。(赵鹏)